业界称商号按指引检验金饰不会被骗
日前香港有报章刋登有关近期涌现大批疑以高科技制造、冒充999.9金的假金饰,并有香港金行暂停收购来历不明的金饰。金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李子丰表示,本澳暂未接到有金行“中招”,相信上述事件祇属个别个案;强调真金不怕烘炉火,现时真金没有“代替品”,认为商号祇要按照既定的检验程序和步骤,就不会被骗。
真金没有“代替品”
李子丰表示,有关报道渲染大于实际情况,并指真金其实很容易就能分辨真假,相信事件祇属个别个案,并强调真金不怕烘炉火,真金现时没有代替品。再者,过往亦有发生不法之徒以假金饰冒充真金的情况,亦不属“新鲜事”,相信祇要按照既定的检验程序,被骗事件就大大降低。他说,经了解后,本澳暂未接到有金行“中招”。
他表示,本澳金行入货主要与相熟的供货商订定友好的合作关系,入货量若超过某一数量,金行亦会自行检验;至于由“下家”即在门市由顾客变卖,亦需要经过几重检验程序,相信该事件是在检验程序上出现疏忽。
李子丰指,真金的重量较其它金属重,即同一体积的黄金,倘若中间夹杂其它金属如铜等“夹心类”的假金,其重量必定比真金轻,故有经验的老行尊基本上一摸上手就能分辨,然后还须按照既定步骤逐步检验。故此,前线工作人员的经验亦非常重要,惟行内流失率亦算高,故该会需要经常举办培训班。
严谨检验不会中招
有金饰店经理表示,店铺经常都会收到由居民转卖给金行,来自不同地方、不同年代的金器都会出现,因而作为前线检验人员须要非常小心谨慎。检验程序首先检验金器数量,并逐一检验印有999.9的字印及商号的“大宝号”印鉴,追查金器的成份和来源;随后检测金器的重量与黄金比例的重量是否相符,以及用试金石磨金器的表面,但试金石都只能检测金器的表面,倘若是“夹心类”假金表面以足金包住亦难以检测;故买卖双方大约会在议定大约价格后,并得到卖家的同意后,金行会作进一步检验,把金器剪开、拗开或扭开一小部分,检验金器的中间部分,随后用火烧熔,倘当中含杂质就能一目了然;至于剩余的金器亦会烧红再作鉴定;现时无需暂停收购金饰。
故此,业界认为祇要按照公司既定的检验程序,就不会发生被骗的情况。同时,李子丰重申,业界与消费者就事件不用过份担心,祇要业界严谨检验就不会“中招”;各间会员商会都会作不定期检测,合格商号会发出标准黄金成色优质标志,至于消费者购买后有怀疑,亦可向购买商号回收,故消费者亦可放心。
本文摘于:澳门日报 2010年08月03日 第A02版:澳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