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代从事金饰行业人员一般只专注一种产品,一些员工做了一辈子,也只懂金饰或珠宝一种。有见及此,金业同业公会积极与劳工局合办相关课程,如钻石证书文凭、翡翠鉴证文凭或金饰课程等。把旧的“学徒式”转变成适合行业发展的“教育式”,培养多元人才;邀请国际性专才来澳分析行业趋势,让消费者能对珠宝金饰产品及价值有更多的了解,这样在销售时也更容易达至成功,不会“鸡同鸭讲”。
文/戴咏如
澳门博彩业如穿梭机般发展,冲上了国际领先地位,游客量惊人,居民生活水平也大为提升。以往被视为奢侈品的金银珠宝,已不仅局限于婚嫁等隆重场合,也不只是上流社会人士的宝物,而是随着经济发展走入中产,甚至草根阶层的生活。有专家指出,现时全球珠宝业已将中国市场视为“世界珠宝消费的最后一个香格里拉”,金饰价格亦于过去40年间升值超过三十倍。在澳门珠宝金饰行业中名气响当当的盛丰珠宝金行董事长李子丰向<商讯>说:“在接受行内潮流及相关讯息,以及品牌的公信力、服务和营销能力等方面,港澳较内地业绩具优势,并可籍此打入内地市场。澳门亦可利用自身优势及区域合作,孕育本澳成为珠宝金饰集散地。”
由厌倦变钟爱
在澳门珠宝金饰行业打拼长达半个世纪且卓有成就者,可谓寥寥无几,作为其中一员的李子丰在接受访谈时道尽了行业的大波小浪。他心中亦激起了阵阵涟漪,诉说了他的奋斗历程。与这位澳门金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聊着,就像翻开了一本本澳珠宝金饰行业的发展史。他说,上世纪50年代前,大部分行业都不注重教育,作为手工业的金饰业亦然。当时,珠宝和金饰是分家的,由于珠宝洋味较重,市场没有这个需求,故澳门业者大都售卖金饰,部分附设少许玉器。其时澳门居民大多为渔民,人口及旅客不多,经济较为薄弱,珠宝金饰行业发展缓慢,以致坊间有“珠宝金行发市当三年”之说。
李子丰说,他父亲就是从事手工金饰工作,因此,他11岁便被迫走进这个行业。之后,曾转转折折从事过多个行业。由于从小看到父亲的工作比较刻苦,虽然不是出汗,但一坐下最少10个钟头不能走开工作位置。因为经常走开就会带走些微金粉末,导致金饰还原时与原重量有出入。年少时“坐唔定”的他厌恶这样的工作。但思想成熟后,为了解及洞悉金饰市场变化,决定重投金饰行业,并有了创业的念头。1970年,葡京开业后,市场渐见气息。在市场复苏前,他曾赴香港珠宝金行工作数年,学习其大、中、小型金行的经营模式。由此,在不知不觉下为今天的成就埋下了伏线。
1973年,李子丰回到澳门,还是在一金行内工作,累积经验。直至1983年,开始了事业的转折点,他在新马路横街内开设首间小作坊形式的金行,随后打拼了5年。由于地点安全性和顾客信心度不足,旅行社不愿意把游客发放到该店。因此,他依照旅行社的要求,于1988年冲出横街,把店搬到较繁华的南湾区,那时盛丰珠宝金行正式面世,业务也上了轨道。
自转迎合公转
做生意面对同行竞争,未必需要针锋相对,错位发展也是生存之道。李子丰说:“以往打工时从事旅游服务方向的金饰业,考虑到当时社会认识度不大,没有社会关系,故必须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线,加速公司发展。”
旅游服务路线正是李子丰要选择的方向。他指出,与日本旅行社合作,必须要花一段很长的时间,让他们了解伙伴,并产生信任。经过一番努力,不少旅行社与他合作,其金行囊括了到澳门80%的日本旅行团,而韩国旅行团更是100%。
不过,“危”与“机”并存。“日日都有危机感。危机每个人都惊,或退后三步,倘若你看通大势,便可化为为机。”李子丰笑讲,“1989年民运时期,不少同行对旅游业失去信心,不再投资在这个市场上,但当时我没有退缩,这就是我在旅客市场占有率甚高的原因。事实上,市场很快便回复过来,并加快了发展。
他表示:“我感到自豪的是,当我起步时约有13家金行都是专门走日本旅行团路线,现存的只有盛丰。加上集团属下设有旅行社,负责旅行团的接待工作,把旅客带到金行内选购金饰的一条龙服务,降低了经营的成本。”
李子丰强调要“睇住市场变化而变化”。 1997年,日本经济泡沫暴发,客量锐减。但他在1996年已经预见旅游客源在97年呈下坡,故部署转型本地市场。金行由开业至当时已走过12年的风雨,知名度和社会关系都已得到大大提升,也得到不少街坊的认同。因此,为针对本地客人,他又果断地在新马路先后开设两间分店。
他说:“澳门回归前,治安较差,经济萧条;2003年沙士,旅客大幅减少。这两个时期经营环境都比较困难,我们都预早部署,为当中或未来的机会做好准备。当2005年内地“自由行”政策开放,我们迅速地把业务扩大,提供足够的场地接待大量的内地旅客,至今成绩有目共睹。”
盛丰珠宝金行由以韩国和日本旅客为主的“对外型”,转变为现时以本地居民和内地客为主的“对内型”。时而今日,盛丰集团旗下设有8家珠宝金行(当中7间于本澳,1间于上海),以及一间旅行社。店铺内还设有大型展销厅,接待旅行团客。
专业式育人才
不难发现,该集团于澳门的珠宝金行主要集中于新马路至南湾一带,不仅方便接待旅行团,更可灵活调动人手。李子丰向记者透露,时也运也,以往因接待旅行客的需要,迫使买下了不少铺位,70年代时于南湾区买下的铺位每个约4万元,现在升值幅度惊人。公司免除租金的巨大压力,间接增强了竞争力。
他说:“盛丰创立至今已28年,公司将继续固本培元,让我这套经验传到第二代人员。其实,每间金行均各有特色,而我们的优势就是整个家族均从事珠宝金饰行业,市场触觉灵敏,可实时检讨分析和改进,特事特办。另外,不由得我由衷地感谢已故的金业同业公会会长覃桂先生的扶持,让我兼任该会理事长多年,常与各地同行及专家交流,吸取最新讯息,了解珠宝金饰潮流,先知先觉。当然,最重要的也不过在于“勤”、活跃与机灵。机会是留给长期有准备的人,机会一剎那便过,快过光纤。现时我们前头还有船,希望可赶上前面的船。”
变幻才是永恒,无论珠宝金饰行业的产品设计、价格、销售对象、业界经营手法等都在变化之中。李子丰指出,整个市场规律是因应市场需要而形成的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经济萧条,业界便把金饰、珠宝甚至钟表都合并起来,而至今又出现了众多专门店,“合久必分、分久必合”;金价由1970年前每两不用300元,浮浮沉沉,目前已超过万元一两了,升值超过30倍,钻石亦由97年至今升值约5倍之多;以往消费群为40岁以上有购买能力人士,因为年轻人无经济能力之余亦无兴趣。但现时男青年收入增加,对于生活有另一番追求。
他说,现在珠宝金饰行业扩大了,人资需求大,加上博彩业及当押业亦拉走了不少有经验的员工,故行业人才流失相当大。上一代从事金饰行业人员一般只专注一种产品,一些员工做了一辈子,也只懂金饰或珠宝一种。有见及此,金业同业公会积极与劳工局开办相关课程,如钻石证书文凭、翡翠鉴证文凭或金饰课程等。把旧的“学徒式”转变成适合行业发展的“教育式”,培养多元人才;邀请国际性专才来澳分析行业趋势,让消费者能对珠宝金饰的产品及价值有更多了解,这样在销售时也能更容易达致成功,不会“鸡同鸭讲”。
内地市场庞大
李子丰还说,现时本澳各种相关检测均符合国际水平,公会将继续做好行内三个统一,统一成色、统一金价、统一检测工作。此外,在相关部门协助下,公会首次独立完成对黄金成色的检测工作,并对检验结果符合<黄金商品化法律>规定的商号会员颁发“标准黄金成色认可证”。这有利于非旺区的小店得到顾客的认同,亦有助提升澳门的旅游形象。业界应着力提升公司的诚信度、服务、营销技巧及售后服务的能力,逐渐形成自身品牌;2008年与香港珠宝制造业厂商会合作,首次举办澳门国际珠宝展,当时打算每年合办一次,但遇上金融海啸,市场未能消化产品。现等待欧美市场回暖后,将再由区域合作策划下届珠宝展。期望政府能提供如签证及住宿优惠予内地及海外参展商。
对于本澳珠宝金饰行业的未来,他说:“本澳珠宝金饰行业缺乏人才,首先可参考香港的大学,本科、硕士和博士均设有相关课程。从教育开始,把人才融入行业。其次,政府可设立珠宝工业发展基金,积极组团到外地观摩,并邀请外地商家和专家前来认识澳门市场,以持续推动行业发展。虽然澳门是单一的珠宝金饰零售服务业,不同于香港具有多样性,如贸易、设计、加工等。不过澳门可借着自身优势,形成珠宝金饰服务平台,成为珠宝金饰零售集散地。”
有著名黄金分析家指出,中国珠宝业实现年销售额2, 200亿元,同比增长10%以上,有欧美、日本等地的珠宝商家已计划进入内地市场。李子丰表示,中国在珠宝行业封闭了数十年,现在门隙稍为打开,基于国内有关法律、行业习惯未被外国商人容易接受、技术性亦未普及。加上公信力、服务能力、营销的创意能力都是港澳地区较内地具优势,在接受讯息方面亦较内地提前一步。但论市场大少,国内则较具优势。虽然国内10多亿人口中,占9亿为农村户口,但农民的消费能力正不断提升。总而言之,未来内需甚大,澳门业界应积极开拓潜力巨大的内地市场,把品牌版图扩展得更大、更远。
本文摘自2010年4月<商讯>/总第56期